评论:虚拟运营是一支带刺的玫瑰
时间:2013-12-31 广州日报
各界期盼十多年后,工信部终于赶在年底前发出了首批虚拟运营商牌照,为民资进入电信市场打开了一道破冰之门,引发了各路资本追捧。不过笔者认为,当前电信市场开放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开放程度有限的形势下,虚拟运营还是一支带刺的玫瑰。
所谓移动通信转售(或称虚拟运营商),就是基础运营商把线路资源批发给代理商,由代理商负责具体产品开发。也就是说,有了这个牌照后就可以发行自己的电话卡,办理个人和企业的宽带接入业务,具有直接经营电信业务的资格。
如果民企取得了移动通信转售牌照,其冲击将是极其强大的,发展前景远超微信。比如企业可以分配给用户一个受国际电信联盟认可的95开头的11位数电话号码,使用这个号码用户就可以和全球任意地区进行通话或视频,无论对方是用手机还是PC。走的是通信线路,相比微信走的互联网线路,通信质量相差不是一个级别的,其国际长途价格也能低到0.1~0.2元每分钟。
从国外看,移动转售业务涉及频谱、cn、sim和渠道等多个层级的开放,级别高的虚拟运营商,除了没有频谱基站资源外,其他主导运营商有的,虚拟运营商都有,这也是国外很多经营良好的虚拟运营商的主流模式。如果我国也开放到这一级别,其运营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大。
反观国内电信业,其开放程度仍相当有限,所谓的虚拟运营商仍是电信业的二道贩子,没有自己的计费、营账,仅仅渠道和客服是自己的,难怪有人说,与其说开放,还不如说是运营商将鸡肋业务甩出去。
因此,国内电信市场的开放仍需进一步降低门槛,让更多民营资本参与竞争,分享市场成长收益,真正让老百姓享受到技术进步带来的优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