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市房企年报需披露平均售价
上海证券交易所(上证所)将分步实行上市公司分行业信息披露指引,首批试点在房地产、石油天然气和煤炭三大权重行业展开,这三个行业涉及上证所94家公司,其总市值和利润均占上证所总体水平两成左右。
根据不同行业特征,新规增加了若干信披内容。如一号指引房地产,除了要在年报中披露土地储备情况,还要根据“销售类”和“出租类”分别进行面积和公允价值的披露;在销售中,要按不同房产种类披露每平方米平均售价。
上证所上述指引自12月26日披露之日起实行。此前,深证证券交易所已对创业板部分公司实施行业分类信披指引。
市场人士认为,沪深两市场上市公司分类信披指引意在铺路“注册制”。今年11月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已明确提出“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这是IPO(首次公开发行)注册制被首次写入中央文件。而注册制最重要的特征是证券发行审核机构只对注册文件进行形式审查,不进行实质判断,这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有较高要求。
引入“不披露即解释”原则
这次上证所实施的三个行业信息披露指引,均为权重蓝筹股。三行业在上证所共有94家上市公司,合计市值39302亿元,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3009亿元,分别占沪市上市公司总家数、总市值和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的10%、20%和18%。“这三个行业市场影响大、示范性强。投资者也较为关注。”上证所上市公司监管一部副总监范志鹏解释道。
此次行业披露指引不仅要求公司披露的内容有助于投资者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与经营状况,还强化公司对所处行业、业务模式、核心竞争力的披露,帮助投资者更加直观便捷地评估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例如:两家房地产公司均披露拥有1万亩土地储备,其中一家地在西北,另一家在上海,如何披露才能帮助投资者准确评估这1万亩土地储备对公司价值的影响?
对此,在房地产业的指引中规定,房地产公司在披露年报时需披露房地产储备、出租、销售情况,以及财务融资情况。对于房地产储备,要披露拟发展作销售的土地及房产面积、拟发展作出租的土地及房产面积、一级土地整理面积或合作开发项目涉及的土地房产的面积和权益占比等信息。
上市房企披露销售情况时,要按种类(如办公写字楼、商铺及购物中心、零售仓库及食品超级市场、工业及货仓、酒店及消闲、住宅等)分析年内已竣工工程和在建的楼面面积、可供出售楼面面积、报告期内已售或已预售楼面面积、每平方米平均售价。
在季报中,除了传统信息外,还鼓励披露区域(或项目)当期合同销售均价、楼面地价、当前状态等内容。涉及出租房地产的上市公司要披露面积、出租率(不计因重建或重新装修而暂时空置的房地产)、每平方米平均基本租金。
另外,行业信披指引要求持续性。例如对石油和天然气开采行业的上市公司,要求上市公司参照招股说明书的披露要求,持续披露产量、销量、储量变动、重大勘探发现等信息。
值得关注的是,行业披露指引引入了“不披露即解释”的市场化原则。即指,对于不能按照指引披露信息的公司,应当向市场公开解释无法披露的原因。如公司既不能按照指引披露信息,也不解释原因,则属于违反上市规则的行为。
分类信披指引铺路注册制
此前实施行业分类信披指引的仅限于创业板部分公司。今年年初,深交所发布了创业板中广播影视电视业和药品、生物制品业的信息披露指引。
当时,深交所解释针对创业板公司推出分行业信披的理由是,一部分创业板公司属于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企业,投资者对这类企业较陌生。
而此次上证所推出行业信披指引,则直接指向为向注册制过渡而进行的安排。
上证所副总经理徐明表示,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进一步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注册制”的基本特点是,通过提升信息披露质量,强化信息披露责任,将价值判断交给市场。这一特点决定了注册制的顺利实施,必须以高质量的信息披露为基础。
对于投资者而言,只有同时满足风险识别和价值发现两大决策需求的信息披露,才可称之为高质量的信息披露。与目前信息披露规则相比,“注册制”更加强调以投资者信息需求为导向,更加注重信息披露的决策有用性。在这一目标下,目前上市公司信披有效性不足的问题突显。
徐明还指出明年将把“信息直通车”全面铺开,“在直通车制度下,交易所完全成为了‘事后监管’,上市公司为完全的信披义务人。”
徐明表示,明年上证所将积极探索在注册制新形势和信息披露直通车模式下的新监管模式,以行业性信披和持续性信披为切入点,实现由辖区监管模式转向行业信息披露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