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织网是企业的必然选择
相关政策的出台奏响中国深化改革新乐章的同时,一些改革的先行者已经在用行动印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必然性。11月13日,全球排名第12位的中国乳企伊利集团正式宣布:将与意大利超大的乳品生产商斯嘉达(Sterilgarda Alimenti S.p.A.)进行战略合作。合作内容将涉及奶源、生产及技术等多个方面。显然,资本和市场已经为我们指明了全球资源优化配置的最佳方向。
至此,伊利在半年左右的时间里,兵不血刃地铺开了在新美欧三大“全球乳业传统势力区域”的拉网布局。有分析人士认为:这一合作是中国乳业全面实现价值链全球化的重要标志。
欧洲攻略
斯嘉达公司是欧洲一家重要的乳品生产商,也是意大利最大的乳品生产商之一。斯嘉达这个企业有个特点,就是它属于奶源、技术、品控都很优秀的“全能选手”,和欧洲很多大型乳企有稳定的合作关系,而不限于意大利本国。它拥有了欧盟和欧洲很多个国家的乳品生产许可。这是我们看重这家企业的原因。
欧洲的乳业的特点,一个是重品质、标准高,欧盟的乳业标准是世界上最严格的标准之一,而且欧盟各国,比如意大利,还有自己国内更严格的标准;另一个是生产加工技术领先,欧洲的乳业历史悠久,有深厚的鲜奶、奶酪等奶制品的加工传统。
先打桩 后织网
对于全球化有一个说法,在经济全球化情况下,发展中国家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提升。这句话有点拗口,可以这样理解:在地球村中,只有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越来越主动的地位,产业才有可能获得一个好的发展。虽然这并不能完全准确地概括伊利的发展路径,但伊利的全球化过程背后的规律其实与这个异曲同工。
品牌积累和企业发展其实就像盖房子一样。伊利的全球化战略也同样遵循的是一个“先打桩 后织网”的过程。为什么在签约下北京奥运以后,伊利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那时候,包括赞助美国职业棒球联盟里最著名的洋基队、将产品出口到埃及,其实都是伊利在各个方面进行试水。图的就是为未来的全球化做准备。虽然那时候路径还不是很清晰,但伊利的董事长潘总很早就已经意识到:没有“国际化”这块“金砖”的撬动,伊利很难从一家出身中国西部的企业真正跃升为有影响力、可以永续经营的公司。
三步全球化
伊利的全球战略,它的实质就是全球产业链的一体化。包括全球战略资源的一体化、全球食品安全的一体化和全球消费市场的一体化。这个全球战略是我们多年来按计划坚决推进的,实际上也是在当前乳业全球化的趋势下,中国乳企的必然选择。
伊利集团的董事长潘总一直抱有这样一个观点:中国乳业是世界乳业地球村的一员,正在实现也必须实现全球战略资源一体化,也就是加入全球产业链的整合,就是说用全球的资源为全球消费者服务。战略资源一体化的趋势,就是按照国际分工的规律,在资源禀赋最适宜的地方进行生产,使世界乳业进一步成为一个大的产业链条。在资源上打破国别界限,使各国的乳业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机整体。
伊利在国内布局中有个“五年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完善下游产销布局,第二步掌控上游稀缺优质奶源,第三步打通上下游产销通路,实现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平衡稳健发展。全球化发展的战略,恰恰也是三步走:第一步是积聚全球的品牌能量;第二步是建设全球化的产业链体系,就是我刚才介绍的。那么下面的第三步,就是进行全球的渠道建设。最后实现市场的全球化。伊利的终极目标,是融入世界乳品生产的大链条,也就是用全球的资源服务全球的消费者,实现成为世界一流的健康食品集团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