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眼镜盘点:苹果眼镜重吃回头草 谷歌眼镜抢头啖汤
◎天空之熊
所有科幻电影中,最常见的未来装备是什么?
激光枪?飞船?……NO,NO,NO,答案是智能眼镜。
不管近不近视,都戴个眼镜,准确地说,是在鼻梁上架个微型一体机,镜片就是小屏幕。
当你抬头看天空时,屏幕上就会出现天气预报;当你面对马路,对眼镜说“告诉我去公司的路”,眼镜就会指出方向;当你打开社交网络时,眼镜还会提醒你,哪个好友正在附近……这就是正在变为现实的智能眼镜。
那么,将来眼镜会成为人类标配吗?
Google Glass:
抢得头啖汤
眼观六路:
Google Glass就是大名鼎鼎的谷歌眼镜,集智能手机、GPS、相机于一身,在用户眼前展现实时信息,只要眨眨眼就能拍照上传、收发短信、查询天气路况等操作。这个项目来源于谷歌最秘密的X实验室团队。根据其演示视频,通过眼睛对各种功能进行选择,但是具体实施貌似通过语音来控制。
不得不说,这哪里是眼镜,分明就是穿戴式计算机的现实版嘛,还是增强型的。
数码八方:
在现实中,谷歌眼镜很拉风,不管是到哪儿,也不管是怎样的人——年轻的或年长的、富裕的或贫困的、技术爱好者或技术恐惧者,甚至是那些从来都没听过谷歌眼镜的人,看到之后都希望能戴上感受一下。
不过,体验者认为,谷歌眼镜并没有充分利用自己独特的元素,它真正需要的是“增强现实”平台,让眼镜完全成为连接虚拟与现实的桥梁。
三星眼镜:
浮出水面
眼观六路:
看到智能眼镜火起来,三星自然不甘人后,思密达们已经在韩国知识产权管理局注册了一项专利,专利显示产品为一款成熟的智能眼镜设备。从设计图可以看出,它具备显示器、耳机,并且尾部还连了一根线,末端是常见的微型USB接口。
三星说,这款产品整合了听筒,允许用户在锻炼时接听电话和听音乐。而它申报的产品类别就是——运动眼镜,原来是主打身体倍棒、戴嘛嘛酷的路线。
数码八方:
设计图纸中这款眼镜比谷歌眼镜轻薄,也是三星的一贯路数。
不过从功能来看,棒子味的智能眼镜也可连接智能手机,通过显示器查看消息,通过语音输入等。估计智能眼镜没准跟手机一样,陷入同质化的泥潭。
苹果iGlasses:
重吃回头草
眼观六路:
早在2006年,苹果就开始研发一种类似于谷歌眼镜的产品,名为iGlasses。后来,因为iPod和iPhone大受欢迎,苹果乘胜追击,结果把iGlasses这样的辎重给漏在原地了。
看到谷歌眼镜火了,自家的手机和平板电脑又创新乏力开始玩硬件升级和小功能“堆积木”,苹果赶忙又吃回头草,重启iGlasses项目。
iGlass设计原理是通过使用两个液晶显示屏把图像直接投射到佩戴者的眼中,扩大用户的视野,提升影像的像素数量和清晰度,据说大面积的立体图像会让用户有种“浸入式”的感觉。
数码八方:
苹果透露,iGlasses会基本填满用户的视野,而且不会产生眩晕,并提高画面的品质。就像科幻电影中机器人眼中的世界一样。
是否真的能这样?没人能打包票。
不过,苹果iGlasses更关注新型的娱乐体验,而谷歌眼镜具有接收电子邮件和照相等功能,似乎更关注商业市场,这可能是两者差异所在。
离子眼镜:
燃烧创新火种
眼观六路:
除了豪强并起,智能眼镜还有民间火种,这也是比智能手机更让人期待的地方。离子眼镜(ION Glasses)计划在一个多月时间里,向志愿者募集15万美元,用于开发智能眼镜。
与谷歌眼镜最大差别是,离子眼镜更像是你的手机或平板电脑伴侣,它通过蓝牙连接能够执行远程操作,比如照相、查看短信、定位手机等等。
冷静地说,不管是高调发布的谷歌眼镜,还是各家密谋的各色眼镜,乃至极客集资的眼镜项目,目前仍然缺乏正式上市的产品。
数码八方:
相比智能手表,智能眼镜要攻克的难题更多,比如立体显示问题、视觉适应问题、功能与体积的平衡问题、人体工程学问题、外观如何炫酷的工业设计问题等等。
但正是因为这样,智能眼镜才给人更多的遐想空间,也让更多的个人极客、中小创业团队有了希望,这会让大众置身于更为生机勃勃的数码森林。
比如说离子眼镜,如果集资者出资数额超过79美元的话,不管最后项目有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你都能拥有一副智能眼镜。
极客的离子眼镜能否上市?相信会的,只是,希望不要太迟,最好比巨头们早。创新唯快不破。
微软眼镜:
不甘落后
眼观六路:
在移动领域慢了一拍的微软这次可不想落后了,面对下一个有可能引爆市场的可穿戴设备领域,微软早早开始动手。微软已向亚洲几家零件商采购用于智能眼镜的部件。
微软有一个代号为“Fortaleza”的增强现实眼镜项目,主要是作为游戏机XBox 配套产品,计划于2014年上市。对此,微软守口如瓶。
数码八方:
微软曾经表态,决心成为硬件制造领域的领导者,不错失可穿戴设备这个机会。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明智的决定。在智能手机、游戏主机和平板电脑领域,微软要么处于追赶位置,要么面临着激烈竞争,而在可穿戴设备领域,大家基本处于预备跑的阶段,偷跑的那几位也跑得不是很远。微软想追,现在是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