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市集在上海悄然兴起
时间:2013-08-19
早报记者 邹娟
“赶集”是中国农村传统的交易方式:农民自己种的菜,在指定日子挑到市集卖,没有中间环节,也鲜见食品安全问题。现在,这种逐渐消失的市集在上海悄然兴起。
昨日,圣甲虫生态农夫市集在浦东上海湾广场举行。在一溜白色帐篷下支起的几十个“菜摊”上,市民会发现,虽然是农产品市集,但丝毫没有叫卖声,理货交易的人也都斯斯文文。
该市集的联合发起人翁乾春之前在外企做了10年的白领,2008年辞职后,他先后做过现实版“开心农场”、“阳台种菜”等项目,“我身边有很多朋友,实在找不到靠谱的蔬菜,干脆自己生产。他们的产品比较靠谱,但是,外面的人很难信任他,也不愿意花较高的价格购买。”
于是,翁乾春搭起了这个平台,并要求所有参加市集的农场将信息公开,随时接受消费者或第三方的检查检测。
早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各大城市都有农夫市集,其中以北京、上海的农夫市集规模最大。
目前,上海已有的市集包括农好农夫市集、嘉善老市、星顿市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