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的边界与创新
前不久,当我读完周建波教授洋洋洒洒100多言巨著《企业经营管理系列丛书》后,掩卷沉思,想起孔夫子讲的: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读了他的经济理论丛书,作为一个普通企业厂长的我,有极刻体会,对照办实业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如何解决,他好像是久经沙场厂长,又好像是在三尺莲台上教学生一样,在教我们怎么做。在企业困难的时候,指明解决困境方向,在企业兴旺发达时,指出办企业要惴惴小心,如临于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重要性,企业在激烈竞争中,如何创新,达到人优我智的最高境界等等。书中指出企业家要胜不骄,败不馁,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事业奋斗,为国家经济发展贡献毕生精力的精神。同时警告企业家,企业家的一生永远在踩浪尖,踏浪谷,这也是企业家的使命。读了这些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结合的书,我突然对周建波教授也产生了三畏之感:畏他博学多才知识,畏他深谙经济学的理论水平,畏他借古鉴金为时代作镜的驾驭能力。
我在北大经济学院受聘硕士研究生校外导师时,周教授要我为他新作《金融的边界与创新》作序,我诚惶诚恐,不敢下笔,但有幸先睹为快,就写个读书体会吧,也可作为序。
我花了六个小时,深入书中,忘了吃饭,边看过注边思,觉得这又是一部经济学家,企业家必读的中国金融发展史的教科书。作者花了二十年心血,专注于金融史学方面研究,正如他在前言中写道;“笔者自1995年进入北大经济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正式步入经济学殿当迄今,正好20年。期间陆续写了一些金融史学方面的论文,算起来差不多有20篇之多,敝帚自珍,遂有了结集出版的想法,”周建波教授呕心沥血,勤奋思考和精心写作,把金融史学像散落在海滩上闪烁金珠,一颗颗拾起来,再将金融发展史的珠珠串成一串,让我们看到闪闪发光的亮点,借古喻今,古为今用,启迪后人。
读经济金融史书既不同读小说散文诗歌,让人有悲愁喜怒之感,欢快联想之感,飘飘如腾云驾雾之感等等引人入胜,读金融史也不同于读历史书,历史书,会刀光剑影,相互欧斗,不惜杀父杀兄,血光淋淋充满诈斗,充满寒心,然金融史读起来干涩难懂,泛味易困,易掩倦,尤其是同这一行没有密切联系的读者,会不去重视他。那么如何让广大读者去重视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金融经济发展史呢,作者引人读书,用词非常巧妙有文彩,比如题目用“边界”,“创新”四个字,把金融史文采飞扬出来,吸引读书人喜题目和开头引言,周建波教授可谓匠心独运了。
20几万字新著,究竟点出那些金融发展史深义?在这里我不妨简介一下:自古至今都会有金融市场,那么这个市场是怎么发展演化过来的?书中详尽介绍了中国金融市场的不同时期的发展历史,这是一,其二是,提供全新的金融史同宗教文化紧密联系观点,从金融业的五大基本业务——存,贷,保,汇兑到寺院“无尽藏
院”金融机构,将信徒奉献金银财物,于寺院,再由寺院用于民间救急济难,人们施舍可以用香烛,劳力,米菜等等各种施舍方式。详细讲到寺院也有民间借贷。他用慈悲喜舍观点来介绍金融史同寺院紧密相关,让读者耳目一新。书中详细介绍寺院金融的发展具有五个方面的局限性,比如他举例说,一是信仰水平,二是依赖于宗教神圣性,三是,宗教性特点带来创新局限,四是,服务对象,五是僧侣沒有工资发放等等。由于寺院自身局限,终不能成为中国金融领域的主力原因,文章娓娓道来,言之凿凿,将从东汉以来长达700年宗教运动,“县县有文庙,村村有关帝庙”,“家家弥勒佛”,“户户观世音”,人心向善现象,形成见利思义光荣,见利忘义可耻民风。把当时社会民风纯朴,心地善良。积德行善,普渡众生,从金融服务上都能充分得到体现。从历朝历代金融发展史,让我们清晰看到社会兴衰,国家进退无不与金融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第三,作者讲到金融业自身进步。第四讲到政府对金融作用,这些让读者去深入体会,我不详细累赘。
杜甫诗云:“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形容显赫的王公大人面前脱下帽子,露出头顶奋笔疾书,自由挥洒,笔走龙蛇,字迹如云烟般舒卷自如。我这里不妨套用到周建波教授写金融发展史上也非常适用。他不像诗人写古体诗寻章摘句做老雕虫,而是笔走龙蛇,引今博古,古为今用。让思考启发,创新。比如说竞争,作者虽不是企业家,他懂得金融发展史同时,了解现代金融机构存在问题,他说:竞争对手有三种,一是现实竞争者,二是潜在竞争者,三是替代竞争者。最后他小结说,“人类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真正瓦解一个行业的并不是行业内激烈竞争,往往是行业外产生了更有效率的竞争者,才将一个行业打倒的。他要求当代的企业家们更加清醒地看到这一点。”讲了这一段让我搞了三十几年企业的人汗颜。
20几万言金融经济理论,观点深邃,内容丰富,真不愧为是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他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史,读金融经济,同现实相结合,这是难得的一部崭新的金融经济学巨著。是硏究金融史和当今运用金融杠杆创新发展现代经济的好教材。(作者:储吉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