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欢迎来聚合网WIRSS 一起看热点!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保护为主,传承发展” 从鸿茅药酒申遗透视非遗入选标准

“保护为主,传承发展” 从鸿茅药酒申遗透视非遗入选标准

时间:2014-12-15       阅读:

  2014年11月11日,国务院再次批准并公布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入选的传统医药项目中,鸿茅药酒配制技艺赫然在榜。

  非物质文化遗产,即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主要有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它往往是一个民族悠久历史传承的的活态文化遗产,是人类一切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关于申遗的审查标准十分之严格,而鸿茅药酒当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明了其所关联的文化和技艺,正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

  鸿茅药酒,不仅是一味济世良方,它更代表了神秘的蒙药与中华传统中医药的完美结合,从考古发掘看,大约在五千年前的龙山文化早期,我国已开始用谷物酿酒。我国酿酒历史长,酒的种类更多。据统计,历代诗歌、小说、县志、传奇、神话、传记、正史等文献里提到过的酒的名字就有三百余种,其中多数今天只知其名,用什么酿制已不得而知。如此多的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酒文化之瑰宝,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而鸿茅药酒,历经300年的洗礼,之所以可以流传至今,依然为人类造福,则是靠着它精湛的酿造工艺、对于老年慢性病症独特的疗效,以及所代表的深厚文化底蕴。

  据史料记载,鸿茅药酒始创于清乾隆四年,由著名民间药王王吉天在内蒙古凉城鸿茅镇创办的“荣盛坊”根据祖传秘方炮制,突出之处在于功效,内含67味庞大中药组方,药用价值极高,对风湿骨病、筋骨疼痛、脾胃虚寒、肾亏腰酸及女性气虚血亏等五大中老年慢性病症疗效甚佳,号称“中华药酒第一方”,是中国古代十大宫廷贡酒中位列第五的唯一药酒,从道光皇帝开始,成为御用药酒,历代进贡;其所独创的八步酿造工艺,自乾隆四年始创,鸿茅药酒下料配方一直由王氏后人世代单传,秘不外宣。其制法选用67味上等药材,加白酒、红曲、赤糖、冰糖等辅料,经八步(选药、炮制、另煎、鼎合、封坛、泉浸、地养、茅缩)69道工序精心配制,攻克了传统药酒药效释出低、酒性浓烈等旧弊,最终达到温而不燥、补而不峻、阴阳调和、众药归一的上乘品质。

  总结起来鸿茅药酒配制技艺共有七大独具的特征,使其经历了七年的申遗之路终于成为当之无愧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历史悠久。鸿茅药酒有据可查的历史已有275年。

  《凉城县志》记载,清乾隆四年(1739年),山西名医王吉天到包头行医,利用自家历代秘传的中草药秘方发明了鸿茅药酒。公元1937年的《绥远通志稿》中,对鸿茅药酒有详细的阐述:“色如胭脂,香味醇厚……有患腰腿疼痛者,饮之每奏奇效。故价值虽昂,销路仍极发达,近而山西、内蒙,远而外蒙各地,皆有行销,蒙人对之尤视为珍品。

  2、保存完整。鸿茅药酒无论从历史文化、组方配伍,还是酿造技艺都保存得相对完整,可谓中医药酒文化的典范,意义深远。

  3、文化内涵丰富。鸿茅药酒可谓典型的“走西口”文化的产物,体现了蒙、汉医药文化融合的精髓。

  4、组方精湛、配伍缜密、剂量精准。

  5、对自然环境和原材料要求严苛。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及优质的地域资源是鸿茅药酒配制的关键因素。

  6、工艺独特。鸿茅药酒古法八步酿造工艺,十分繁琐又缺一不可,改写了药酒沿袭千年的泡浸之法,使药酒的制备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

  7、疗效广泛。鸿茅药酒针对当前多发的风湿骨病、胃肠疾病、肾虚前列腺病及气血虚亏等中老年慢性病实现了集治病、养生于一体的独特疗效。

  中医药酒的应用延绵数千年,有很多宝贵的经验、方剂、制法都已失传,历经275年的发展,鸿茅药酒的67味大组方和纯手工制作工艺能完整地保存下来实属不易。如今鸿茅药酒的生产和销售已基本稳定,老百姓口口相传,疗效显著。

  业内人士表示,对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大力的保护与弘扬,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乃至我们的后人依然能感受并享用到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保护中华文明、弘扬中医中药文化,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

Copyright © 2009-2016 WIRSS All Rights Reserved. 聚合网 版权所有 合作:400-608-1096
关键词:聚合网 | 微聚合 | 新闻聚合网 | 中国聚合网 | 热点聚合 | 热点新闻聚合 | 聚合在线
WIRSS.COM:京ICP备13010780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63号